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校科研 > 调研咨询报告
 
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对策思考
宁夏党校课题组
 
时间:2010-06-29 15:52:30    来源:科研处    编辑:桑果果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

  “宁夏新形象”是陈建国书记2007年12月11日在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 宁夏新形象是一个 “地区形象”问题。地区形象是地区内在素质的外部显现,是地区内外公众对地区发展诸要素的综合印象和评价。它是以地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教育、生态、环境为发展背景,对该地区通过立体的透视,呈现出该地区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地形地貌、社会风尚、社会秩序、进取精神、公民素质、时代感、地域文化等方面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地区形象是地区发展的一种新动力,是一个地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一定阶段必然会提出来的问题,是地区走向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地区形象,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它尤如资金、技术、劳动力一样,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条件和一笔无形资产。九代会以来,宁夏“地区形象”顺势而生,初步形成的“宁夏新形象”是什么?我们认为,这就是小省区也能办大事,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追求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宁夏新形象。这个新形象具体表现为经济上“活力宁夏”展现:“活力宁夏”体现了宁夏发展的脚步。政治上“文明宁夏”展现:“文明宁夏”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体现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文化上“魅力宁夏”展现:“魅力宁夏”体现了宁夏多元文化交融的能力,彰显宁夏的历史厚重、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正文

  社会领域“和谐宁夏”展现:“和谐宁夏”体现了民族地区百姓共建共享、祥和、进步的幸福心态。

  生态领域“绿色宁夏”展现。“绿色宁夏”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宁夏新形象”作为宁夏人奋斗、拼搏的历史缩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特质。首先是强烈的进取精神,其次是强烈的发展意识,第三是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第四是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人本理念。当前,宁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总结、发展、运用提升已经形成的“宁夏新形象”为经济社会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自治区党委应将“宁夏新形象”建设纳入政府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如何把握发展主题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核心、抓住发展机遇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关键、突出发展重点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基础、形成新的发展亮点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前提、开发人才资源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保证、传播地域文化应成为提升宁夏新形象的战略目标。宁夏新形象充分体现了宁夏作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范本,它丰富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政治内涵,为民族地区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宁夏新形象”是陈建国书记2007年12月11日在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陈建国书记把宁夏沧桑五十年巨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宁夏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用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为“宁夏新形象”,宁夏新形象是一个 “地区形象”问题。地区形象是地区内在素质的外部显现,是地区内外公众对地区发展诸要素的综合印象和评价,在当今全球性的改革、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地区形象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地区形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地区形象人们也称为区域形象,它指一个地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社会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等诸要素的感知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是以地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教育、生态、环境为发展背景,对该地区通过立体的透视,呈现出该地区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地形地貌、社会风尚、社会秩序、进取精神、公民素质、时代感、地域文化等方面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地区形象是地区特征的集中体现,它的特质在于其独特性,(即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与其他地区的形象相区别。)科学性、(即不是主观随意塑造,而是时代产物。)持久性、(即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有其发展潜力。内含地区精神,地区形象识别系统,如基本标示、房屋建筑、街头雕塑、城市规划、特色文化、特殊风俗,富有地区特色的文学艺术、民歌、民间艺术、戏剧等等。)感召性(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

  地区形象是地区发展的一种新动力,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

  首先,地区形象是一个地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一定阶段必然会提出来的问题,是地区走向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其次,地区形象,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它作为一种群体意识而存在,是人们图强进取、自尊、自律、强者意识的表现,它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使地区公众自觉地按照预期目标塑造良好形象的理性活动。

  第三,地区形象,尤如资金、技术、劳动力一样,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条件和一笔无形资产。良好的区域形象,催生人们的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力。对外增强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内增强内聚力与奋进力。

  第四,地区形象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良好的区域形象,换来的不是一个虚名,而是更多的人青睐本地产品,更大量地购买、消费、使用、传播本地产品,便于区域对外交往,开展区际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后劲。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适应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分关注“地区形象”建设问题。陈建国书记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用“幸福宁夏”、“文明宁夏”、“法治宁夏”、“平安宁夏”概括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向外界展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宁夏新形象”。王正伟主席在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经济建设的新成果,发展环境的新改善,社会和谐的新进展,对外开放的新成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树立“精彩宁夏、和谐宁夏、魅力宁夏”的新形象。

  近年来,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夏“地区形象”顺势而生,初步形成。“塞上湖城”银川、“山水园林”石嘴山、“滨河水韵”吴忠、“浪漫沙都”中卫、“丝稠古城”固原,已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心中共识的“形象意识”,成为外界认识宁夏的标识。

  当前,宁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总结、发展、运用提升已经形成的“宁夏新形象”为经济社会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宁夏新形象的深刻内涵及具体内容

  当前已经初步形成的“宁夏新形象”是什么?我们认为,这就是小省区也能办大事,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追求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宁夏新形象。宁夏的这个形象是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成果的结晶。反映了宁夏3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体现了宁夏人的思变、求新、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

   “宁夏新形象”作为宁夏人奋斗、拼搏的历史缩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首先是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快速崛起、西部诸省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大潮中宁夏怎么办?是继续沿着“小”的思维定势走下去,还是依然抱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等待心态?如何打破旧的思维模式?自治区党委、政府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要求各级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坚持解放思想不放松,强化创新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发展意识;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停顿,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真抓实干不空谈,强化效率意识;坚持艰苦奋斗不停步,强化创业意识;极大的增强了各级干部、人民群众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在推动宁夏旧貌变新颜的伟大实践中,营造了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保持求真务实,紧张快干的工作作风,保持不甘落后,“小省区能办大事”的豪迈激情,保持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旺盛斗志。铸就了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不甘落后,开拓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宁夏精神”。

  其次是强烈的发展意识。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宁夏发展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经济欠发达仍是我区最大的区情,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是宁夏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自治区党委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宁夏实际形成了符合宁夏区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响亮的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干部群众也明确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任何时候,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劲头不能松,力度不能减。

  第三是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正是在创新理念指引下,宁夏人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探索创造了许多在全国率先实行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宁夏经验”如“少生快富”、“药品三统一”、“教育扶贫”、“生态移民”、“防沙治河模式”、“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经验。在全国提前一年取消农业税,在全国率先采用“一卡通”方式兑付各种支农惠农专项资金,在全国率选制定和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在全国率先推选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债务和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实施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等等。宁夏这些改革创新的大胆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回答了欠发达地区怎样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怎样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问题。

  第四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人本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目的,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努力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建设幸福宁夏;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明宁夏;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法治宁夏;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平安宁夏。

  “宁夏新形象”是以宁夏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为背景而彰显出来。

  首先,经济上“活力宁夏”展现。改革开放前,宁夏经济基础落后,经济规模小。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也只有370元。2007年,宁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已达889.2亿元,经济总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68.4倍, 1999—2007年,全区经济平均每年递增11.3%,是宁夏经济发展最快的八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7年人均GDP达到14649元,是1978年的38.5倍,到2007年平均每天创造的GDP达到22854元,是1978年的64倍。2007年我区平均每天创造的财政收入超过2000元,是1978年的25.3倍, “活力宁夏”体现了宁夏发展的脚步。

  其次,政治上“文明宁夏”展现。“文明宁夏”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体现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宁夏坚持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正确处理维护国家统一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地区利益的关系,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补充规定》、回族殡葬管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清真食品管理、民族教育、民族宗教条例等l49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决议、意见,使民族自治权利具体化,保障了自治区地方享有充分自治权,促进了宁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文化上“魅力宁夏”展现。坚持不懈地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发扬“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精神,文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文化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打造出以回族舞蹈《剪花花》、大型民族舞剧《月上贺兰》、回族舞蹈《心中的花儿火辣辣》、回族舞剧《花儿》等一批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形成了继以张贤亮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后,又一批以石舒清、季栋梁、漠月、张学东、金瓯、陈继明等为代表的50多位作家群 ,冲出宁夏,叫响全国,蜚声海内外。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和凭借丰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6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65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4.24%。并开始建设三大产业带:以宁夏平原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中部干旱带为主的“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中心的“大六盘生态文化产业带”。 “魅力宁夏”体现了宁夏多元文化交融的能力,彰显宁夏的历史厚重、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并且为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软实力”的支持。

  第四, 社会领域“和谐宁夏”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宁夏已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序列中前移。2007年,宁夏城市化增长率达45%。首府银川和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五个地级市日渐繁荣。绝大多数居民生活消费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化,部分居民开始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生活迈进。宁夏的人均储蓄存款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水果产量、人均原煤产量均处于全国中等较前的水平,西北位居前列。人均奶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一。今天的宁夏,社会稳定、和谐,回汉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社会已见端倪。“和谐宁夏”体现了民族地区百姓共建共享、祥和、进步的幸福心态。

  第五,生态领域“绿色宁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宁夏努力建设西部绿色屏障,坚持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机统一起来,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责任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建设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开展全民节水活动,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基础工程,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河、绿色通道等工程建设。构建横穿中部干旱带,纵贯贺兰山东麓、中连宁夏平原、环绕沿黄城市的生态大水系。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高标准建设贺兰山东路100万亩防护林、灌区100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中部干旱带100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100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

  1998年以来,自治区完成造林204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4%,每年减少向黄河输入泥沙4000万吨,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全区的92%下降到53%,沙化面积由上个世纪的165万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118.3万公顷。2008年5月,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苏北平原等10个地区被评为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十大新天府”,银川市还进入“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行列,2007年一举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3顶桂冠。石嘴山市获得国家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一个生态多样,特色突出,环境日渐优美的宁夏已经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绿色宁夏”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三、进一步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对策思考

  第一,应将“宁夏新形象”建设纳入政府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中。宁夏新形象已不仅仅是人们理念、视觉领域的识别系统,而应该从软实力与形象生产力的角度来考量。组织人员,投入一定资金,设计、制定新形象评估体系,使宁夏新形象在不断优化中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把握发展主题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核心。一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是宁夏各族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宁夏50年的奋斗历程证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抓发展不放松、咬住发展不动摇,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是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当前民族地区社会事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赢得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切实增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团结是把握民族工作主题的基础。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奋斗、繁荣发展。

  第三,抓住发展机遇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关键。目前宁夏正处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机遇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坚持从更高层面上谋划地区工作。要根据宁夏实际,坚定不移地把民族工作和宁夏跨越式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和全国少数民族发展大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更优惠政策的倾斜、更多项目资金的安排,谋划宁夏发展的全局。二是坚持从更宽视野上谋划地区工作。加大力度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改革开放大潮,使之在加快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努力实现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坚持从更长远发展来谋划地区工作。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使宁夏地区更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第四,突出发展重点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综合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是宁夏跨越式发展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作。目前宁夏南部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读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问题仍是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集中力量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加强宁夏自然生态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加大对地质灾害、草场退化、沙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并优先安排与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电改造、乡村公路、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民生计划切实成为自治区政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一项长期行动。成为宁夏自治区关注民生的一项品牌工程。

  第五,形成新的发展亮点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前提。宁夏近年来创造了许多叫响全国的亮点,有些工作受到中央领导肯定。在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依然需要更多的亮点推进跨越式发展,宁夏在这方面可以做更前沿、更大胆的探索:是否可以率先推进政府体制的全面改革;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率先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率先实现高中普及义务教育工程;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工程;率先实现农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服务水平;率先实现全民创业的环境大优化;率先实现扶贫开发模式的全新突破等等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当亮点形成为体制、机制、规律时,宁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第六,开发人才资源是提升宁夏新形象的保证。一是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乡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对少数民族较多的民族重点县,在招考公务员时实行切块,择优录取少数民族考生。同时,在各级党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课程,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二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储备各个方面的优秀干部、少数民族优秀干部。通过完善干部人才信息库、拓宽推荐选拔渠道,把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纳入党委组织部门的视野。三是加大高科技人才、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四是培养、引进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人才,提供能留住人才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不断地缩短我区与全国、东部地区在使用人才方面存在的差距。

  第七,传播地域文化应成为提升宁夏新形象的战略目标。结合宁夏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点,一是尽快制定宁夏文化发展纲要(主要是“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二是着力构建以西部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传播体系(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两山一河”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农耕文化)。三是提炼、张扬具有宁夏地域特色以改革发展为主线的宁夏当代文化。四是挖掘和整合回族文化资源,打造回族文化品牌。构建起自成系统,别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体系。五要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体制、机制、人才、资金、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以支持,让文化产业成为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对人们精神的整合和对经济发展推动的协调作用。

  课题组组长:周伟权

  课题组成员:刘 姝、李长德、李秀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排行
 
  1. 宁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对
  2.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
  3. 大工业:关于固原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
  4. 加快银川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调查研究
  5. 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设的
  6. 宁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调查与研究——
  7. 促进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8. 提升宁夏新形象的对策思考
  9. 广西、海南、浙江三省(区)调研对宁夏
  10.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宁夏实现跨越式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宁ICP备05002345号 主管单位: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1 传真:0951-2082542 Email:nxdx@nxdx.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