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培训部 > 学员风采
 
新任处长任职培训班开展“读一本好书”读书交流活动(图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交流
 
时间:2017-09-26 20:54:02    来源:培训部    编辑:寇恒生     浏览次数:
 

 读书交流会讲台面照_副本.jpg

   【编者】我校(院)在2017年秋季主体班教学计划里安排了“读一本好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活动,深受学员欢迎。第一期新任处长任职培训班的学员在第十学员党支部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该班级9月20日举办的“读一本好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交流会”上,四位学员代表侃侃而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使全班学员深受教育和感染。下面刊登了他们的发言,供网友们学习交流。

    赵家敏: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赵家敏读书交流照_副本.jpg

按党校学习要求,我字斟句酌地通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深地被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打动和感染,他主动融入百姓、做事公道、敢于担当;他务实肯干、一心为民、信念坚定;他善于学习、直面困难、励志成才等等,太多的经历和故事,触动我的心灵,激励和鞭策着我。下面我谈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几点体会。

一是站在什么角度来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

我个人认为,读这本书应当把视角停留两个层面,一是初读时,站在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和工作的那个年代,与自己同龄时对比结合,更多的了解习他的学习、为人、做事与担当;二是再读时,把视角拉回现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这5年的为民情怀和治国理政方略,更多了解习了他在青年时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是带着问题去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了解习近平去梁家河插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更深层了解他的生活与工作,突出两个关键词。一是自愿的。年龄不到16岁,不符合知青下乡要求,但他愿意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劳动;如果等到第二年,他年龄满16岁时,就有可能不去农村插队,可能会留下来,在北京找一份工作,但他没有选择留下来;他自己自愿的选择,家人至始至终都给予支持。 二是坚定的。老师对习近平报名去插队感到吃惊,找他谈话10多分钟,劝他留下来,但他执意要去;他办理了北京户口的注销,领取了几十元的插队购置费。

到了梁家河后,看到农村的现实状况,习近平心态是否发生动摇?通过阅读,可以找到两个答案。一是他积极适应。梁家河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首先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他都能够积极适应,相反,他多种场合都表明,自己这辈子就当个普通农民。用习近平后来自己的一句话“年仅不满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孤独,但没有抵触、没有怨言,磨练了意志。”二是他主动融入。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卖力劳动,成了壮劳力,能挣10分工分;他调解老百姓间的纠纷,让老百姓友好相处;他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大事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的好后生”。

在梁家河七年,主要干了些什么?三件事:劳动、致富和读书。他自觉参与劳动,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河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他带领老百姓致富,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建沼气、修水利、搞社教;他刻苦读书学习,七年时间里,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阅读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可以说博览群书。

三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的影响和触动

习近平从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农村插队,需要勇气和心理准备,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从没有干过农活,到什么农活都能干实属不易;一个年轻小伙子,能用智慧去处理好老百姓之间的纠纷实属不易;在那种年代,他能带领老百姓致富,与百姓打成一片确实不易;一个在没有父辈管教的前提下,能够自觉抓好自身学习,博览群书确实不易;等等,他的七年知青生活,是一部很好的励志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有为,奋勇前行。

艰难困苦才能磨砺坚强意志。亲历者们感叹“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他去插队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要过“四关”,才能适应农村生活。 习近平自己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时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扎根人民才能厚植为民情怀。他心系百姓,急民难、帮民困、解民忧,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了解实际才能锤炼务实品格。他做事沉稳务实,讲究方法,大家都觉得他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 “最管用。他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习近平总书记后来自己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

敢做才能敢担当。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同志是“敢说敢做敢担当” 的好后生,他打出第一口吃水井,第一个办乡镇企业,第一个点了沼气灯,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任何时候他都有一种强烈使命感在驱动他自己的担当。

博览群书提升理论素养。在梁家河的七年期间,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与思考,而读书贵在思考,贵在实践;在繁重劳动之后,他依靠长时间的阅读,来缓解劳动后的疲乏,可以说是如饥似渴的阅读;他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该学员系自治区保密局宣教法规处处长

    陈华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陈宁华读书交流照_副本1.jpg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看完了,感慨良多,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

一、情怀

习近平同志于19691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孩子刚上高中的年纪,想想我们的孩子,去上高中,不说车接车送,厚一点的衣服、裤子、被子都是肯定不洗的,那他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1973年他对朋友雷平生说: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说这话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的考虑是回梁家河后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难得,而且当时政治形势复杂,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但是他的想法很朴实: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有所回报,走不了就在这儿待着,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还有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对朋友陶海栗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

不管是下乡时选择上大学,还是留北京继续做耿飚的秘书工作,以常人来看都是一条坦途,相反,留在农村甚至在好不容易离开农村后又回去,这样的抉择在我看来确实是不同寻常,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习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理解了他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讲到担当,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习近平同志入党、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上大学的事。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个人前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由于父亲受到迫害,尽管工作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进步、对党绝对忠诚,一直入不了党。一直到1972年,白兴光同志调任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他听政工干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的情况,就对他开始关注,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处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对他另眼相待,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方法

前面讲到,习近平同志为了方便群众,在村子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为什么能够办成而且没有人找他麻烦、给他扣帽子呢?习近平同志对政策把握得很严谨,缝纫社、磨坊都是免费的,完全不盈利,代销店则由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不挣。铁器社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都免费,为县里供货则通过县农副产品公司,公对公,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政策不抵触,但是既便民惠民,又让社员发挥各自长处,把群众从繁杂、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该学员系自治区经信委非公经济局企业服务处处长

潘瑞夫:榜样的力量—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潘瑞夫读书交流照.jpg

我在课余间认真阅读了一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24位受访者平实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在陕北七年知青工作和生活的所见所闻,类似唠家常的平平常常的事儿(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反应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朴实无华的作风,伟大人格的魅力。我从这本书看到总书记年轻时闪耀的光芒。

一、志存高远。身为高干子弟,放弃城市工作和生活,主动到贫困的陕北革命老区锻炼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艰苦岁月,但在上中学时看了不少知青上山下乡的书籍,如张贤亮的《牧马人》、老鬼的《血色黄昏》,叶辛《蹉跎岁月》、刘海的《青春无主》,以及参加工作后陆陆续续从一些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的人群中了解到那个艰苦岁月的点点滴滴。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知青自发下乡始于1955年,国家号召知青下乡始于1966年,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始于1968年,是基于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习近平应当十分了解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艰辛的,但他积极主动参加,尤其是到偏僻、落后、艰苦的陕北革命老区去,那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一是在积极热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号召;二是反应出他的父亲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的言传身教,和严格、严明的家风和教育。据习仲勋秘书,在习仲勋逝世后的回忆,习仲勋不但严以自律,而且对家属子女的要求,都极为严格、甚至是严厉的。三是反应出习近平小小年纪就志存高远,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农村接受教育和锤炼。习近平这样行动,正好验证了孟子说过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报名时,老师关心和劝说让他留在北京,但他任然坚决要走。就充分表明习近平要到广阔的农村这个大社会去锻炼、去接受洗礼的坚定信心。

二、坚毅顽强。任何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习近平也不例外,他到了陕北后,也有过一个短暂的困惑,但是他很快就适应和融入农村生活。1998年,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写到: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an)世事的孩子。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大家可能没有经历农村生活、尤其是长期的农村生活,农村生活是特别艰苦、艰辛的。我在农村长大,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跳蚤是常有的事,身上有跳蚤是很难受的,不但身上被咬的肿起胞,主要是晚上痒痒的睡不着觉。另外,再说说不是四关的是,做饭要捡的柴火,陕北没有森林(只有草),只能楼草,天天要做饭,你可以推测要楼多少草,那是很辛苦的。经过短暂的困惑后,习近平在家人(大姨和姨夫)的帮助下,思想上很快就转变过来,积极投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乡亲们选习近平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当选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书中受访者告诉了我们,那些年,习近平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干过,而且都是抢着干,从“不耍奸”。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建沼气池过程,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是他来解决。其中为了解决沼气池裂缝问题,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不顾炎热夏天池子臭不可闻,把池子的粪便全部挖出来,修补裂缝。引乡亲们的话说,这种又脏又累的活,恐怕许多人是不愿意干得。就这样,习近平把自己当成农民,乡亲们把他当成一份子,认可了、接纳了他,他完全融入了农村和融入了乡亲们中。习近平的坚毅顽强品质还体现在坚持读书学习上,在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习近平始终坚持读书学习,去陕北时,他带2箱书,受访者回忆到,他经常挑灯读书到凌晨。正因为他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

三、一心为民。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的儿子,习近平从不摆高干子弟架子,这充分显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严明家教和家风。受访者(雷平生)回忆到,习近平把他大姨齐云对他的教诲转述给了雷平生听,他大姨齐云是老革命,长期坚持在敌后斗争。齐云对习近平说到“那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可以看出,习近平成长过程中,家风的影响潜移默化、十分深刻。此外,陕北乡亲们对习近平的影响也颇大。《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说到,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当社员时,劳动抢在前头;当了大队支部书记后,更是全心扑在为乡亲们办实事中,他组织带领乡亲们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办沼气。后来,北京给延川县一辆130工具车、一台三轮摩托车,县里把摩托车奖励给了习近平,消息传来,大家都很高兴,唯独习近平不高兴。他说,“这个摩托车对咱有啥用!拉不了多少东西,又不能下地干农活,难道我天天开着它去兜风吗?”他当即就委托老支书梁玉明,到延安农机公司把这辆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再后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对好朋友陶海粟说过,大学毕业后,他不准备做和化工专业相关的技术性工作,还是要进入政界,继续在陕北农村就早立下的志向,做一些更能影响老百姓命运的大事情。这话,在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的的施政得到了的验证。

 

24位受访者的叙述中,充分表明了,七年的陕北知青经历让习近平真正接了地气,贴近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如他所说的“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同时,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的豁达、包容、厚道、淳朴的民风和集体性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就了他永远不变的“初心”。从习近平在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念和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一个奋斗目标,让大家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三个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有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央治国理政就有了“重点”,也有了“总抓手”。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中,大家就能看出,这是他在陕北七年知青经历立下的宏伟志向和一心为民为国为党的伟大情怀和伟大人格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我们全党的党员干部共同学习的榜样。(该学员系自治区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正处级监事

 

    李作明:学习《习进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心得体会

 

李作明读书交流照_副本.jpg

按照此次党校培训学习要求,在学习期间认真阅读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书,并交流发言,现将我个人学习心得结合自己工作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不当之处,指正批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收入29位受访者的讲述实录,受访者中有年纪相仿、经历相似、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有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村干部和村民,有往来密切、广泛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相同的事件、不同视角的叙述,该书以多维空间的历史再现,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习总书记19691月至1975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经历,展示了习总书记青年时代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根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

1、百折不挠磨砺精神

七年的历史岁月,对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而言,却是从成长到成熟的关键。该书记叙述了习近平在延安插队七年的真实写照。一个在北京大城市过着优越生活的青年,突然间远离家庭、远离亲人,来到陌生、偏僻、贫困的延安农村梁家河,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长期艰苦的体力劳动,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对于年仅15岁的习近平而言,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面对现实,习近平没有退缩,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历练。在其他知青相继离开之后,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干就是七年。从一开始的应付思想、中途回家又折返,到立志扎根黄土地、顺利度过五关、彻底融入梁家河,成为村民的领路人。正是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历练,磨练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不屈意志,正如受访者曹谷溪说的那样,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2、敢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精神

1974年元月,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建沼气、打吃水井、办铁业社、办代销店等等一件件实实在在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好事和大事,无一不体现了他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亲民情怀,特别是村民都爱听他讲话,说明他了解百姓疾苦,说出了真话、实话和管用的话,办成了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

3、对党忠诚,可学可鉴的旗帜标杆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曾8次递交入团申请、10次递交入党,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入团入党,体现出他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仰和对党的绝对忠诚;习近平利用工地休息及饭后、睡前拼命读书,老百姓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看书的样子,而读书学习成了习近平青年时代成长、成熟、成功的秘诀。也是当今时期青年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驱动力。

4、是向理论、实践、群众学习的一面镜子

 

从最初对农村的认识,完全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到现实农村过“四关”,从白天上山干活到晚上废寝忘食的理论学习,从刚开只能挣6个工分到最后10工分,从刚开始听不懂农村说的话到最后融入到农村等经历过程,真正的感受到了,实践是理论基础,广大群众是实践和理论的基石。社会要进步,理论要创新,作为当前时期青年干部,更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虚心向群众请教,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人民。(该学员系宁夏贺兰山清真牛羊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水墨竹黑白背景_副本_副本.jpg

(配图/恒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排行
 
  1. 走进军营体验官兵生活 深入部队调研党
  2.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图文)
  3. .诗歌. 党校清晨随感(图文)
  4. 宁夏党校举行2010年秋季师生文艺演出
  5. 进修A班阅读《共产党宣言》心得交流会集
  6. 党校学习有感(图文/诗歌)
  7. 三句半:夸党校
  8. 进修D班情景模拟教学剪影(图文)
  9. 党课大讲堂号角吹响 颂党90华诞歌声嘹
  10. 2010年春季主体班次迎"五.一"师生联欢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宁ICP备05002345号 主管单位: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1 传真:0951-2082542 Email:nxdx@nxdx.org.cn